抗日铁军,一半英雄一半汉奸?冯玉祥的用人之道,太分裂了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17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南口血战,他们以血肉之躯硬抗强敌。长城抗战,他们的大刀队让日军闻风丧胆。台儿庄,他们死守阵地,打残了不可一世的板垣师团。

这支部队,叫西北军。一个响当当的名字,一支公认的“铁军”。

从这支铁军里,走出了张自忠、佟麟阁、赵登禹,一个个顶天立地,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。可谁能想到,从这支军队里,同样也走出了孙良诚、石友三、庞炳勋,一群臭名昭著,卖国求荣的大汉奸。

怎么会这样?

同一棵树上,怎么会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果子?一个娘胎里,怎么会生出英雄和叛徒?

这一切的谜底,都指向了那个男人,西北军的灵魂人物——冯玉祥。

冯玉祥带兵,有一套自己的“野路子”。他最看重什么?实战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打仗不是请客吃饭,要的是真本事!”所以,他的手下,个个都是能打硬仗的狠角色。台儿庄战役里,那个带着杂牌军死磕日军十几天,浑身是胆的池峰城,搁在别处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头,但在冯玉祥这儿,只要你能打,就给你机会。

西北军的士兵,近战、夜战是基本功,一手大刀术更是耍得炉火纯青。长城之上,赵登禹带着大刀队,月黑风高夜摸进日军营地,手起刀落,砍得鬼子哭爹喊娘。这,就是西北军的战斗力。

听起来,是不是很热血?觉得冯玉祥简直是个人才挖掘机?

别急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
一个军队,光能打仗,就像一个四肢发达的巨人,可如果他的脑子是乱的,那会发生什么?西北军的致命伤,恰恰就在这里: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、坚定的“魂”。

冯玉祥本人,就是个典型的例子。今天,他觉得基督教好,就让全军上下几十万人跟着他信基督,还搞出用消防水龙头给士兵“施洗”的奇葩操作,被人戏称为“基督将军”。明天,他又觉得国民党不错,一声令下,全军集体加入国民党。后来,他又跑去苏联考察,对共产主义心生向往。

你看看,连最高统帅的信仰都跟走马灯似的换,底下的将士们能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理念?说白了,大家跟的不是什么主义,就是冯玉祥这个人。

这种混乱的直接后果是什么?是内部的思想撕裂。吉鸿昌,冯玉祥的爱将,就因为思想左倾,想真正抗日救国,结果被军中其他将领视为“异类”,甚至在冯玉祥去苏联的时候,有人就想把他给“处理”掉。这叫什么事儿?一支本该枪口一致对外的军队,内部却因为思想不合,已经开始互相提防,甚至动了杀心。

冯玉祥维系部队,靠的不是信仰,而是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江湖义气。他手下有所谓的“十三太保”,像韩复榘、石友三、孙良诚都是其中核心,这些人对他,与其说是上下级,不如说是大哥和小弟。韩复榘后来叛变了,还想着抓个阎锡山送给冯玉祥,将功补过。石友三叛逃后,被自己老爹指着鼻子骂不孝,羞愧难当,又跑了回来。

听起来,是不是还挺有人情味?可这种靠个人感情维系的忠诚,就像一根橡皮筋,绷得太紧,是会断的。

冯玉祥有个致命的毛病:多疑。他喜欢越级指挥,今天任命个旅长,明天插手个团长,搞得各级主官毫无权威。更要命的是,他不信任自己人。中原大战兵败,刘骥和张自忠拼死收拢残兵,想为西北军保留一点火种。冯玉祥知道了,第一反应不是嘉奖,而是怀疑刘骥想趁机夺权,拉走自己的部队。

这话传到宋哲元这些忠心耿耿的老部下耳朵里,那是什么滋味?心都凉了半截。我为你卖命,你却把我当贼防。这种猜忌,就像在西北军这艘大船的船底,凿开了一个个看不见的洞。

更深层次的问题,是文化的缺失。冯玉祥自己是草莽出身,他打心底里就瞧不上读书人。他的参谋长傅二虞说过一句大实话:“在西北军,兵如毛发,官也是一样。”虽然他也用了一些军校生,比如秦德纯,但大多是放在参谋这种没啥实权的位置上。真正做决策的,还是一帮和他一样,只懂得打打杀杀的“大老粗”。

这导致了什么?导致西北军的将领们,普遍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。他们知道怎么打赢一场战斗,却不知道为何而战。当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,弹尽粮绝,前途渺茫时,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国家大义,没有民族气节,只剩下最原始的生存本能。

于是,我们看到了令人心碎的一幕。

孙良诚,投了。庞炳勋,也投了。他们想的很简单:打不过,活不下去了,那就换个主子呗。在他们看来,这和以前在各路军阀之间反复横跳,没什么本质区别。他们那被掏空了信仰的脑袋里,理解不了什么叫“民族存亡”。

当然,西北军里有败类,更有铁骨铮铮的硬汉。

张自忠将军,在抗战初期曾被误解为“汉奸”,背负着天大的委屈,但他用生命洗刷了污名。枣宜会战,他亲笔写下“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,海不清,石不烂,决不半点改变”,而后率部渡河,与日军血战,壮烈殉国。

佟麟阁、赵登禹,在北京南苑,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,死战不退,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

为什么他们能坚守?因为他们超越了冯玉祥用人体系的局限,他们心中有自己的“道”,有超越个人恩怨的家国情怀。

一场抗战,就像一块试金石,把西北军这块成色复杂的矿石,彻底熔炼、分解。英雄,流芳百世;汉奸,遗臭万年。

回过头看,冯玉祥就像一个手艺高超的铁匠,他能把一块块生铁锻造成锋利的刀剑,却忘了给这些刀剑淬火,忘了告诉它们,为何而战,为谁而战。当风暴来临时,有的刀选择宁折不弯,劈向敌人;而有的,则轻易地就生了锈,甚至调转刀口,刺向了自己的同胞。

这,就是西北军的悲歌,也是那个时代,一个深刻而沉痛的教训。